2010-11-08

10年100萬-銀色世界在台灣 (台灣人口老齡化問題)


導論

根據推估,從2010年到2020年台灣將增加100萬名老人,相當於目前台中市的總人口數。高齡人口激增,對於就業、消費、醫療、社會福利等都會造成極大之衝擊,而都市化與非都市化地區更面臨著截然不同的高齡態勢與挑戰,政府、產業宜及早正視此一課題。
台灣到了2017年高齡化程度將超過14%,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社會;不過高齡社會意味著什麼?我們的生活將產生怎樣的變化?透過2005年、20106月的人口資料以及人口變動要素組成方法(Cohort-Component Method)之估算,進一步檢視台灣從現在到2020年的老化趨勢,其衍生議題值得深思。
為了進一步比較不同地方的老化型態,我們將根據高齡化程度、高齡化速度、扶老比等數字進行分析。高齡化程度指的是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代表該地方的人口結構的老化程度;高齡化速度則是每年高齡化程度的變動率,即該地方人口結構的老化速度;扶老比則以65歲以上人口數除以1564歲代表的勞動人口所得之百分比,意味著該地方的扶養壓力,也間接反映了當地經濟活力萎縮的潛勢。

未來10年台灣將增加100萬名老人
根據20106月份全台人口的統計資料,目前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為247萬餘人,約佔總人口10.7%;不過到了2020年,預計老年人口將達到350萬人,10年來增加了100萬人,相當於整個台中市的總人口數。
檢視高齡化程度、高齡化速度、扶老比三項指標,發現高齡化程度與扶老比呈現正相關,從2020年的預測數字看來,台北市在這兩項指標皆拔得頭籌,嘉義縣、雲林縣則分居二、三名;若比較全台368個鄉鎮市區,以天燈文化聞名的台北縣平溪鄉堪稱全台最老的鄉鎮,高齡化程度達33%。遠高於全國平均14.87%,扶老比則為53.55%,顯示不到2個勞動人口就要扶養1名老人,壓力相當沈重。


1:高齡化程度=該地區65歲以上人口數/該地區總人口數
2:高齡化速度=該地區65歲以上人口之複合成長率
3:扶老比=該地區65歲以上人口數/該地區15-64歲人口數
4:縣市之比較範疇為台澎金馬共25個縣市
5:鄉鎮之比較範疇為台澎金馬共368個鄉鎮市區
資料來源:MIC20108

若比較2010年到2020年高齡化速度,前三名縣市分別是台北縣、高雄市、台北市,鄉鎮市區的部分則是由台北縣的土城市、新莊市、蘆洲市分居全國前三名,這些地方是近年來人口成長相當快速的新興市鎮,目前雖然高齡化程度不高,但人口結構的老化速度相當快。
從高齡化程度、高齡化速度、扶老比的比較提供了全台灣老化趨勢的基本圖像,不過相近的數字並不代表相同的成因與挑戰。以2020年高齡化程度最高的三個縣市看來,第一名台北市是首善之都,資源豐沛,二、三名的嘉義縣、雲林縣都市化程度較低、人口分布相對分散,基礎建設、社會服務網絡也不如台北市完備,尤其扶老比高,顯示有納稅能力的人口比重降低,對於地方財政影響甚大;另外新興市鎮目前的人口結構雖然相對年輕,但老化速度相當快,必須正視未來快速增加的老人人口需求,甚至在都市規劃上從長計議,例如密集城市(compact city)。因此不同地方在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時,解決方案往往也需要因地制宜的配套考量。

近年來「銀髮商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相對地,卻少見公部門對於人口老化將衍生之衝擊,提出中長程的整體策略。高齡化再加上9034問題(依MIC之分析,台灣地區1990年出生的女性,預估將三成無子,四成無孫的問題)所意味的少子化趨勢,勢將陸續在地方財政、產業結構、消費能力、土地利用、社會福利等多方面向引發問題,值得國人關切。
以日本為例,伴隨高齡少子的交互衝擊下,總人口開始減少,影響所及,內需市場日益蕭條→產業技術無人傳承→新興技術吸收力弱化→社會勞動力不足→投資停滯→儲蓄下降→政府財政窘迫→民間景氣低迷→市町村合併→地方鄉鎮的中心市街喪失活力→喪失社會功能的極限村落*持續增加→生育率進一步下降→人口減少的惡性循環於焉展開。
未來10年是台灣因應人口結構惡化的關鍵時期,期望地方與中央政府、部會與部會之間,能捐棄藩籬,早日面對並採取對策,以免持續步入日本之後塵。
備註:極限村落之日文原文為「限界集落」,指65歲以上高齡人口佔總聚落50%以上之地區。這樣的地方基本上已無結婚生子之慶典,農務也幾乎荒廢,是社會功能瀕臨破滅底限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