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五規劃的十二大重點項目 |
![]() |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10/11 |
拓墣產業研究所(TRI)認為,中國「十二五」將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主攻方向,並以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為三大發展主軸。把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以電子資訊ICT產業為核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更是中國十二五經濟增長的最強力引擎,也是一個超級大餅,台灣ICT產業如能運
用ECFA獨特優勢,十二五大商機絕對看得到、吃得到。
一. 中國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十二大重點項目
中國十二五規劃中,剛好列出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十二大重點項目(或稱任務)。
(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2)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3)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4)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
路,契合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中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其工作重點包括:A.改造提升製造業:製造業發展重點是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提高產業集中度,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頂端攻堅戰略」;B.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5)促進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6)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7)深入實施科教
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8)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9)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10)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1)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12)全中國人民大團結,為實現「十二五」規劃而奮鬥。
圖一 中國十二五規劃的十二大重點項目 |
![]() |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10/11 |

二. 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為三大發展主軸
保增長方面,十二五發展目標在於:「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未來5年經濟成長率預期會從十一五的10%,微幅下滑到十二五的7~8%,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中國成長率保持在發達國家約3%的2~3倍速增長。
擴內需方面,「擴大內需」首次在建議中成為獨立章節,並成為十二五規劃的國家首要任務。中國將「擴內需」戰略提升到國家高度,不僅著眼於消費、投資與出口平衡拉動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更著眼於讓全中國民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建構長治久安的基石。其中,提升投資也是擴內需中的主攻項目,十二五中提升投資的重點包括:(1)調整優化投資結構;(2)投資鎖定中西部地區;(3)嚴格執行投資項目之準入標準;(4)持續開放民間投資;(5)鼓勵外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6)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對外開放。
十二五發展目標要將「國富轉變為民富」,尤其是提升居民收入的增長,擴大居民消費,要從「擴內需以基礎建設為主」,轉變為「擴民需以城鄉居民消費為主」。當前,中國面臨國內消費最大的難題就在於同步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在2000~2009年期間,中國GDP平均年成長率高達10%,但居民收入成長率卻只有6.8%,居民消費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當前中國居民消費占GDP約36%,這一比重自1990年以來下降了近15%。
讓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成為十二五的一大亮點,居民才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因此TRI研判,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為導向的優質平價民生科技商品,例如契合中國消費者獨特需求,千元人民幣上下的智慧型手機、平板機、電視機等智慧型消費終端產品,將是台灣ICT廠商看得到、吃得到的大餅大商機!
調結構方面,過去偏低的資源價格和低廉的人工與環境成本,是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價價值製造產業迅猛發展的「溫床」。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提供全球廉價品的加工出口,導致了廉價勞工、資源浪費、城鄉發展失衡,甚至受制於國外市場的種種問題,為了根本解決過去結構性問題,中國將以擴內需帶動科技創新突破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十二五期間或可稱為「中國生產力第二次大解放」,中國提高生產力方式,將包括自主研發創新、發展高端製造設備、淘汰落後產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汰換舊產業、節能減排,以及發展新一代服務業等。
十二五要加快發展「低碳高值經濟」,必然要靠推進資源價格等領域的改革進行引導,並調升製造業工人的技能與收入水準。因此,「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金量提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順勢成為十二五調整產業結構的發展新軸心。
三. 主攻方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二五」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其中「主線」、「堅持」、「攻堅時期」等三大關鍵詞引起外界廣泛關注。
(一) 關鍵字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經濟格局深度變革,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都在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以期在新一輪增長中抓住先機。而國際市場需求的萎縮也倒逼長期以出口為導向的亞洲經濟對產業結構作出調整,以科學發展為主題的自主創新,將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引擎。
(二) 關鍵字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5個「堅持」
(1)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3)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4)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5)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5個「堅持」可以看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實現需求結構的轉變,要降低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更多依靠內需,真正從「Made in China」轉變為「Sold in China」的思路與布局。
(三) 關鍵字三: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近年來中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距離實現突破性的轉變,也就是「頂端戰略」,還有很大距離,這也意味著十二五期間將開始進入深水區的全球攻堅登頂戰役。
未來5年的「攻堅戰」,需要取得實質性突破突圍與反圍堵,尤其在貨幣匯率戰爭、全球海運物流主導權爭奪、稀土等珍貴原材料、糧食與石油能源的低價充沛獲取,全球熱錢流動資金大流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核心關鍵技術的管控與國際標準爭奪戰等,這些全球經濟霸權爭奪戰的關鍵大議題,將紛紛成為頭條大事件,也成為中國十二五攻堅期間最難征服的「天梯」!
四. 戰略性新興產業啟動,台廠搶搭應用潮與錢潮
十二五中,產業面發展新軸心在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推動高技術產業做強做大。
在十二五規劃中,是以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為中國下一步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來源,其中將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支撐產業發展,進而應用在節能環保與新能源汽車中,並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產業發展平台,聚焦於物聯網、雲端計算等領域,建立中國自主的軟實力,進一步「以軟帶硬」,整合軟硬價值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預估10年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中國GDP比重將從1%躍升至15%,產值上看10兆元人民幣(約47.4兆元新台幣)。作為撐起15% GDP的要角,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二五計畫之重要性可見一斑。
圖二 從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看ICT產業發展重點 |
![]() |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10/11![]() |
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平台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信息網絡及應用市場規模上看數兆元人民幣。台灣ICT產業軟硬體開發及生產實力在全球居領先地位,雲端運算為台灣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硬體發展更是台灣優勢所在;物聯網雖然目前在台灣發展環境並不理想,進度遠落後於中國;但台廠在IC晶片、RFID、感測器、設備及系統服務等方面不輸對岸,是台廠在ICT領域看得到、吃得到的大餅。
圖三 中國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
![]() |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10/11![]() |
五. 頂端戰略-中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邁向全球領先之路
TRI研判,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正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發展主軸,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更是中國下一個5~10年經濟增長的最大動能。在全球先進國家受困財政赤字而無力推展新世代創新產業的機遇下,中國有機會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成為全球的領先者。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健敏在2010年10月20日中關村論壇演講時指出,中國豐沛的科技研發與創新資源並未發揮最大效益,反而形成「科技堰塞湖」現象,阻礙中國科技產業的長足創新與進步,因此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自主創新,將是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首要任務。另外,中國未來的科技創新發展也需要抬高門檻,針對國際頂尖拔萃的科技創新與科技投入更多戰略性資源與支持,同時在科技專利與論文上,特別關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並且精選國際領先的領域,長期堅定並持續追加研發創新資源。
TRI認為,中國將會採行積極性科技創新激勵性戰略,尤其是「以頂端戰略培養幾家國際拔尖領先的巨型企業」,並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在未來10年邁向全球領先之路。先進國家財政赤字嚴重到無力推展戰略性創新產業,美國在低成本資本的有利環境下,專利數量反而呈現下滑,中國迎接大規模擴張與國際領先的大好時機,戰略新興產業中的三大領域最受到全球資金的青睞,那就是資源與能源、醫療與健康、電子信息與雲計算等科技創新,中國企業迎來全球兼併與快速發展的新契機。
在長期堅持方面,TRI認為中國廠商應該好好學習Apple長期堅持創新的DNA,中國應該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精選具有國際領先的領域,尤其是中文智能軟體基礎建設與中文智能辨識等,長期堅定並持續追加研發創新資源,長期積累中國科技創新的國際競爭與國際領先的堅強實力。
TRI研判,在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中,「融合型智能終端」將是其中之主要核心,而中國應善用其軟實力及創新思維,並藉由兩岸合作的方式,打造屬於中國特色的IT創新之路。
過去大家所知道的面板、晶片這一類的硬組件,只是經濟工業和軀體而已,真正重要的是軟智能科技,也就是像中文信息服務、中文內容、電子交易、中文智能人機介面等,這些代表著中文OS和中華文化的軟組件,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融合系統,也才是真正中華民族工業的核心靈魂。
圖四 中文智能處理核心軟組件才是中華民族工業 |
![]() |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10/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