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1

中國「十二五」與戰略新興產業大餅,台灣ICT產業看得到吃得到


中國「十二五規劃(十二五)」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思路與行動揭開神秘面紗,即將於2011~2015年期間展開強力攻堅行動。十二五的建議中指出:「世界經濟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ICT產業成為戰略突破口。拓墣產業研究所(TRI)認為,中國「十二五」將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攻方向,
並以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為三大發展主軸。把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以電子資訊ICT產業為核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更是中國十二五經濟增長的最強力引擎,也是一個超級大餅,台灣ICT產業如能運用ECFA獨特優勢,十二五大商機絕對看得到、吃得到。

中國十二五規劃的十二大重點項目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10/11

中國「十二五規劃(十二五)」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思路與行動的神秘面紗,陸續揭露,並即將於2011~2015年的5年期間強力展開攻堅登頂行動。十二五的建議中,明白指出:「世界經濟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ICT產業成為戰略突破口。企業競爭是天性,贏家通吃是常態,十二五期望中國企業在全球做大做強攻堅登頂。因此,「頂端戰略-企業邁向全球登頂領先」與「突圍與反圍堵-在匯率戰爭與貿易保護主義之下的應變智慧」等中國經濟大戰略大布局,更值得特別關注。

拓墣產業研究所(TRI)認為,中國「十二五」將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主攻方向,並以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為三大發展主軸。把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以電子資訊ICT產業為核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更是中國十二五經濟增長的最強力引擎,也是一個超級大餅,台灣ICT產業如能運

用ECFA獨特優勢,十二五大商機絕對看得到、吃得到。

一. 中國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十二大重點項目

中國十二五規劃中,剛好列出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十二大重點項目(或稱任務)。

(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2)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3)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4)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

路,契合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中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其工作重點包括:A.改造提升製造業:製造業發展重點是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提高產業集中度,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頂端攻堅戰略」;B.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5)促進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6)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7)深入實施科教

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8)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9)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10)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1)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12)全中國人民大團結,為實現「十二五」規劃而奮鬥。

圖一 中國十二五規劃的十二大重點項目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10/11

二. 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為三大發展主軸

保增長方面,十二五發展目標在於:「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未來5年經濟成長率預期會從十一五的10%,微幅下滑到十二五的7~8%,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中國成長率保持在發達國家約3%的2~3倍速增長。

擴內需方面,「擴大內需」首次在建議中成為獨立章節,並成為十二五規劃的國家首要任務。中國將「擴內需」戰略提升到國家高度,不僅著眼於消費、投資與出口平衡拉動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更著眼於讓全中國民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建構長治久安的基石。其中,提升投資也是擴內需中的主攻項目,十二五中提升投資的重點包括:(1)調整優化投資結構;(2)投資鎖定中西部地區;(3)嚴格執行投資項目之準入標準;(4)持續開放民間投資;(5)鼓勵外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6)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對外開放。

十二五發展目標要將「國富轉變為民富」,尤其是提升居民收入的增長,擴大居民消費,要從「擴內需以基礎建設為主」,轉變為「擴民需以城鄉居民消費為主」。當前,中國面臨國內消費最大的難題就在於同步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在2000~2009年期間,中國GDP平均年成長率高達10%,但居民收入成長率卻只有6.8%,居民消費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當前中國居民消費占GDP約36%,這一比重自1990年以來下降了近15%。

讓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成為十二五的一大亮點,居民才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因此TRI研判,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為導向的優質平價民生科技商品,例如契合中國消費者獨特需求,千元人民幣上下的智慧型手機、平板機、電視機等智慧型消費終端產品,將是台灣ICT廠商看得到、吃得到的大餅大商機!

調結構方面,過去偏低的資源價格和低廉的人工與環境成本,是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價價值製造產業迅猛發展的「溫床」。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提供全球廉價品的加工出口,導致了廉價勞工、資源浪費、城鄉發展失衡,甚至受制於國外市場的種種問題,為了根本解決過去結構性問題,中國將以擴內需帶動科技創新突破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十二五期間或可稱為「中國生產力第二次大解放」,中國提高生產力方式,將包括自主研發創新、發展高端製造設備、淘汰落後產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汰換舊產業、節能減排,以及發展新一代服務業等。

十二五要加快發展「低碳高值經濟」,必然要靠推進資源價格等領域的改革進行引導,並調升製造業工人的技能與收入水準。因此,「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金量提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順勢成為十二五調整產業結構的發展新軸心。

三. 主攻方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二五」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其中「主線」、「堅持」、「攻堅時期」等三大關鍵詞引起外界廣泛關注。

(一) 關鍵字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經濟格局深度變革,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都在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以期在新一輪增長中抓住先機。而國際市場需求的萎縮也倒逼長期以出口為導向的亞洲經濟對產業結構作出調整,以科學發展為主題的自主創新,將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引擎。

(二) 關鍵字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5個「堅持」

(1)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3)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4)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5)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5個「堅持」可以看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實現需求結構的轉變,要降低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更多依靠內需,真正從「Made in China」轉變為「Sold in China」的思路與布局。

(三) 關鍵字三: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近年來中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距離實現突破性的轉變,也就是「頂端戰略」,還有很大距離,這也意味著十二五期間將開始進入深水區的全球攻堅登頂戰役。

未來5年的「攻堅戰」,需要取得實質性突破突圍與反圍堵,尤其在貨幣匯率戰爭、全球海運物流主導權爭奪、稀土等珍貴原材料、糧食與石油能源的低價充沛獲取,全球熱錢流動資金大流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核心關鍵技術的管控與國際標準爭奪戰等,這些全球經濟霸權爭奪戰的關鍵大議題,將紛紛成為頭條大事件,也成為中國十二五攻堅期間最難征服的「天梯」!

四. 戰略性新興產業啟動,台廠搶搭應用潮與錢潮

十二五中,產業面發展新軸心在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推動高技術產業做強做大。

在十二五規劃中,是以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為中國下一步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來源,其中將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支撐產業發展,進而應用在節能環保與新能源汽車中,並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產業發展平台,聚焦於物聯網、雲端計算等領域,建立中國自主的軟實力,進一步「以軟帶硬」,整合軟硬價值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預估10年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中國GDP比重將從1%躍升至15%,產值上看10兆元人民幣(約47.4兆元新台幣)。作為撐起15% GDP的要角,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二五計畫之重要性可見一斑。

圖二 從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看ICT產業發展重點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10/11


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平台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信息網絡及應用市場規模上看數兆元人民幣。台灣ICT產業軟硬體開發及生產實力在全球居領先地位,雲端運算為台灣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硬體發展更是台灣優勢所在;物聯網雖然目前在台灣發展環境並不理想,進度遠落後於中國;但台廠在IC晶片、RFID、感測器、設備及系統服務等方面不輸對岸,是台廠在ICT領域看得到、吃得到的大餅。

圖三 中國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10/11


五. 頂端戰略-中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邁向全球領先之路

TRI研判,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正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發展主軸,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更是中國下一個5~10年經濟增長的最大動能。在全球先進國家受困財政赤字而無力推展新世代創新產業的機遇下,中國有機會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成為全球的領先者。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健敏在2010年10月20日中關村論壇演講時指出,中國豐沛的科技研發與創新資源並未發揮最大效益,反而形成「科技堰塞湖」現象,阻礙中國科技產業的長足創新與進步,因此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自主創新,將是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首要任務。另外,中國未來的科技創新發展也需要抬高門檻,針對國際頂尖拔萃的科技創新與科技投入更多戰略性資源與支持,同時在科技專利與論文上,特別關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並且精選國際領先的領域,長期堅定並持續追加研發創新資源。

TRI認為,中國將會採行積極性科技創新激勵性戰略,尤其是「以頂端戰略培養幾家國際拔尖領先的巨型企業」,並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在未來10年邁向全球領先之路。先進國家財政赤字嚴重到無力推展戰略性創新產業,美國在低成本資本的有利環境下,專利數量反而呈現下滑,中國迎接大規模擴張與國際領先的大好時機,戰略新興產業中的三大領域最受到全球資金的青睞,那就是資源與能源、醫療與健康、電子信息與雲計算等科技創新,中國企業迎來全球兼併與快速發展的新契機。

在長期堅持方面,TRI認為中國廠商應該好好學習Apple長期堅持創新的DNA,中國應該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精選具有國際領先的領域,尤其是中文智能軟體基礎建設與中文智能辨識等,長期堅定並持續追加研發創新資源,長期積累中國科技創新的國際競爭與國際領先的堅強實力。

TRI研判,在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中,「融合型智能終端」將是其中之主要核心,而中國應善用其軟實力及創新思維,並藉由兩岸合作的方式,打造屬於中國特色的IT創新之路。

過去大家所知道的面板、晶片這一類的硬組件,只是經濟工業和軀體而已,真正重要的是軟智能科技,也就是像中文信息服務、中文內容、電子交易、中文智能人機介面等,這些代表著中文OS和中華文化的軟組件,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融合系統,也才是真正中華民族工業的核心靈魂。

圖四 中文智能處理核心軟組件才是中華民族工業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10/11


2010-11-14

蘋果、谷歌和Facebook:爭奪用戶的世界大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11-10 13:31:27 

綜合媒體11月10日消息,在90年代中期,能夠用來形容微軟的詞只有一個,那就是“如日中天”,甚至於當時微軟內部許多高官都在自己的辦公室掛上了“TWD”字樣的海報,TWD = The World Domination = 統治世界。不過等到美國司法部和歐盟開始對微軟的壟斷行為進行調查的時候,這樣的海報就突然消失了。當然,政府正緊盯著你,你不能太囂張的。

時間快進到2010年,世界大戰的主角已經變成了谷歌、蘋果和Facebook;微軟已經基本出局了。似乎在這場激烈的戰斗中,最終能夠成為勝利者的只有一家公司。但是我們似乎忽略了一點,當上述幾家公司在市場中殺得風生水起之時,他們所要追求的成功也許并不是作為個體,而是整體。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單贏”還是“多贏”的問題,主要還是由消費者的屬性決定的。我們都知道,這三家公司最大的收入都是來自於廣告,你越了解你的用戶,你就越賺錢。這個理論在報業已經被證明過無數次了:那些街邊銷量很好,但是渠道銷售極差的報紙最後都死光光了。

其實谷歌的增長就是以報紙和雜志的死去為代價的,因為谷歌的渠道是消費者自行選擇的,搜索引擎相對於報紙和雜志而言是個性化的。但是谷歌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因為想要進一步了解“是誰在搜索什么”的問題,你就必須獲得用戶的隱私。但矛盾的是,如果谷歌挖得太深,用戶就會生氣,就會選擇另外一個搜索引擎。

像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站對於用戶個人信息的挖掘深度遠勝搜索引擎,想要注冊,想要火,個人信息的認真申報是不可少的,這就是為什么谷歌也在不遺余力地開發具有類似屬性的工具。其實谷歌的Android在“用戶黏性”方面是比較成功的,因為操作系統是和用戶最緊密、或者說“粘得最緊”的程序。但是問題在於你不可能通過操作系統區賣廣告,以前從沒有成功的先例。

相對於谷歌的搜索引擎,Facebookj就更加粘得住用戶。他清楚地知道用戶是誰,他們的習慣,他們的交流對象,聊天的頻率,甚至他們住在什么地方。掌握了信息流,你就掌握了金錢。

情勢對於谷歌來說不容樂觀,Gmail在掌握用戶信息這方面其實已經失敗了,但是現在又有了Google TV,這玩意兒到底能抓到多少用戶還得另說。但是這起碼給Facebook帶來了競爭,這種競爭會進一步促進社交網絡的發展。

再來看蘋果。其實蘋果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經確立了自己不可動搖的地位:憑借iPhone、Mac和新出現的Apple TV。蘋果極其了解自己的用戶群,這些人的信息在注冊激活各型Apple終端的時候就已經盡在掌握了。但是蘋果也面臨著Android的挑戰,光憑鐵桿的粉絲是不能一統江湖的。

這場世界大戰的結果尚不明朗,別說誰能贏,就是贏了之后輸家何去何從都還沒譜兒。但是,這場戰爭中唯一可用的戰術就是爭奪用戶和用戶信息的,這一點是明確的。

拍鞋網“步步為營”差異化行銷制勝鞋類B2C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網路對於企業宣傳來說,已經到了“不會用你就OUT了”的地步。要想在網路中樹立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就需要有更多的創新和行銷策略,這樣才能讓品牌真正地植入到消費者心中。鞋類電子商務一直被IT界認為是當今中國最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之一,但就目前鞋類網站而言,能夠出奇制勝、步步為營領先於鞋類電子商務者,實是少之又少。早在不久前IT界多家媒體就注意到一家垂直B2C的鞋類網站——拍鞋網。


一、自主品牌策略:

據了解,拍鞋網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鞋類電子商務,其品牌“2013”和“龍派”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裏,銷售業績連連突破,創下新品牌奇跡。“2013”作為新時代的情侶休閒鞋,設計款式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很適合時下男女的品味主流。而“龍派”則是商務休閒類的品牌,上線後就一直深受都市達人的喜愛,以“龍行天下路,盛世中國派”風靡網路,一度成為都市白領的消費選擇。憑藉著對鞋類電子商務行業的熟悉與對網購市場的了解,拍鞋網自2010年4月開始就精心打造“2013”和“龍派”這兩個品牌,經過半年的努力就能在網銷品牌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在激烈競爭中,實屬不易。

二、B2M運營模式:

若說拍鞋網自主品牌是向品牌市場的擴展,那麼B2M模式的“拍鞋店”所面向的就是整個網路行銷市場,它所覆蓋的不僅僅是B2B、B2C、C2C行業,更是消費者一傳十、十傳百的B2M模式的行銷陣容。所謂B2M(Business to Marketing)是指面向市場行銷的電子商務企業(電子商務公司或電子商務是其重要行銷渠道的公司)。B2M電子商務公司根據客戶需求為核心而建立起的行銷型站點,並通過線上和線下多種渠道對站點進行廣泛的推廣和規範化的導購管理,從而使得站點作為企業的重要行銷渠道。通過拍鞋店渠道,任何用戶都可以在拍鞋網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拍鞋店,通過推廣宣傳自己的拍鞋店來獲得利潤,是學生、白領網路兼職的最佳途徑。

三、實體店策略:

如果說拍鞋網的兩個自主品牌和B2M拍鞋店的差異化行銷是線上行銷策略,那麼拍鞋網實體店則是面向線下銷售。根據資料顯示,拍鞋網已在全國各地開設了數十家拍鞋網實體連鎖店,預計2015年之前將在國內開拓數百家實體連鎖店。實體店是拍鞋網線下銷售的一個重要策略,它能讓更多線下消費者在拍鞋網實體店體驗到“無憂購物”、“假一賠十”等許多其他實體店所不具備的完美服務,諸如“全國差價返還、無條件退貨”等一系列“安全購物”的特色。

四、品牌集群策略:

拍鞋網執行了這一系列差異化行銷策略後,深得消費者、合作廠商、投資商的喜愛。據悉,自2010年下半年以後,入駐拍鞋網商城的品牌頻繁增加,其中李寧、鴻星爾克、三六一度、安踏、匹克、星期六等多家知名品牌都與拍鞋網全面接軌。拍鞋網方官透露,截止2010年11月1日,拍鞋網商城共有五萬多個產品和超過200個的品牌,是目前國內鞋類B2C電子商務入駐品牌最多的網站。

五、行業背景資源:

另外,有關專家對拍鞋網進行了一系列的考核發現,拍鞋網是“中鞋網”公司旗下的一家網上售鞋B2C網站,總部毗鄰“中國鞋都”晉江,位於福建泉州沿海地區的石獅市,據了解,泉州地區是中國最著名的“鞋服”生產基地,來自世界各地的鞋服外貿企業都將目標鎖定在泉州。拍鞋網正是利用這些優勢,在如此龐大的行業背景下發展了極富有影響力的鞋類電子商務。

六、B2B平台資源:

除利用自身地理優勢外,拍鞋網同時還借助“中國鞋網”的鞋行業資訊平臺,掌握了大量的鞋行業資訊資源。據調查,中國鞋網是當今國內最大的鞋行業資訊網站,多年的運營,整合了海量的客戶資源。借助中國鞋網的力量,拍鞋網如虎添翼,一路風生水起、步步為營,不僅掌握了鞋類電子商務各個渠道大量資訊資源,而且還利用泉州這一特殊行業背景創造了屬於拍鞋網自己的品牌,這是所有同行電子商務所不能相提並論的。

以上六點,筆者稱之為拍鞋網的“六脈神劍”,在現在同質化競爭極為嚴重今天,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劍走偏鋒,出奇制勝。互聯網不僅僅是某種跨越式的技術,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以拍鞋網為首的這股互聯網創新力量,必將為中國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帶來深層次的影響。

(責任編輯:張衝)

引用自;http://big5.ce.cn/xwzx/shgj/gdxw/201011/09/t20101109_21954470.shtml

行銷連連看/連結行銷 改寫市場生態

江蕙的演唱竟然比蔡依林還賣座!

這個新聞告訴我們,嬰兒潮的世代還是市場的主流,原因無他,只是因為人多。嬰兒潮年輕時,當下的流行語是「單身貴族」;他們步入中年,社會上就出現了「熟男熟女」新名詞;等嬰兒潮老了,銀髮族勢必成為最潮的新流行。

這個道理很簡單,市場是由人組成的,做生意當然要到人多的地方,年輕人愈來愈少,而銀髮族愈來愈多,怪不得除了江蕙要開演唱會,張琍敏也回台開了「再看我一眼」演唱會,她的粉絲不再是機場瘋狂吼叫歡迎偶像的青年,而是與她一起晚宴的徐旭東先生。這則八卦新聞的背後也透露市場玄機,真的是哪裡有人潮,哪裡就會有商機。

這學期我在管理學院開了網路行銷這門課。第一堂課,就告訴同學,行銷這個字雖然翻譯得很優雅,但是很奇怪,因為有一個銷售的銷字,讓人感覺有專賣東西的感覺。

行銷這個字,也被4P曲解得很嚴重,讓人強調4P的技巧,忘記了行銷這個字的目的。

英文中,管理類的名詞加上了ing,通常就代表了策略的行動。像是Finance是名詞,但是Financing就指財務策略。Price是名詞,Pricing就是定價策略。同理,Market是名詞,Marketing的意義就是布局市場的策略。4P只是技巧的組合分類,而且發生在大量生產時代。如果市場是由人組成的,人的連接方式,也正在改變。

在資策會工作的高中同學告訴我,有一次他讓小學四年級的兒子上網找我們年輕時所聽的民歌,他的兒子很快就找到了。同學問他怎麼這麼快找到?小學六年級的哥哥在旁邊插嘴說,因為弟弟在網路上有一個30幾歲的朋友。

為什麼30幾歲的人願意與小弟弟交朋友?哥哥回答,因為弟弟在網上假稱是女生。

我警告班上學生,在網路認識的女生,很可能是位國小男童。

市場區隔概念也在轉變。過去小學生的朋友都是小學生,所以市場區隔是一種靜態概念,因為小學生很少與上班族交朋友。但在網路上大家用的是代號,你永遠不知道網路的另一端是誰。

曾看過一則電視新聞,說一群打魔獸網路遊戲的夥伴們網聚,其中有60幾歲的阿公,有家庭主婦、也有小學生。這些人聚在一起有點怪,但是話匣子一開,網路上熟悉的代號人物就出現了。連結行銷使得市場區隔的概念轉變,現在比較流行的新名詞卻是社會網路。

怪不得江蕙的演唱會也找小S、 S.H.E.等年輕人的偶像當嘉賓,下次周杰倫開演唱會時,應該不只考慮蔡依林,或許可以請歐陽菲菲來做神秘嘉賓,因為市場區隔的概念,在連結經濟下,已經亂了。

連結行銷學習的重點,應該在人的連結方式,而連結的方式,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模式。網際網路真正改變的,不只是內容,而是連結。

什麼是網路?下堂課告訴你,下課!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引用自: 【2010/11/1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5964150.shtml


2010-11-08

10年100萬-銀色世界在台灣 (台灣人口老齡化問題)


導論

根據推估,從2010年到2020年台灣將增加100萬名老人,相當於目前台中市的總人口數。高齡人口激增,對於就業、消費、醫療、社會福利等都會造成極大之衝擊,而都市化與非都市化地區更面臨著截然不同的高齡態勢與挑戰,政府、產業宜及早正視此一課題。
台灣到了2017年高齡化程度將超過14%,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社會;不過高齡社會意味著什麼?我們的生活將產生怎樣的變化?透過2005年、20106月的人口資料以及人口變動要素組成方法(Cohort-Component Method)之估算,進一步檢視台灣從現在到2020年的老化趨勢,其衍生議題值得深思。
為了進一步比較不同地方的老化型態,我們將根據高齡化程度、高齡化速度、扶老比等數字進行分析。高齡化程度指的是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代表該地方的人口結構的老化程度;高齡化速度則是每年高齡化程度的變動率,即該地方人口結構的老化速度;扶老比則以65歲以上人口數除以1564歲代表的勞動人口所得之百分比,意味著該地方的扶養壓力,也間接反映了當地經濟活力萎縮的潛勢。

未來10年台灣將增加100萬名老人
根據20106月份全台人口的統計資料,目前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為247萬餘人,約佔總人口10.7%;不過到了2020年,預計老年人口將達到350萬人,10年來增加了100萬人,相當於整個台中市的總人口數。
檢視高齡化程度、高齡化速度、扶老比三項指標,發現高齡化程度與扶老比呈現正相關,從2020年的預測數字看來,台北市在這兩項指標皆拔得頭籌,嘉義縣、雲林縣則分居二、三名;若比較全台368個鄉鎮市區,以天燈文化聞名的台北縣平溪鄉堪稱全台最老的鄉鎮,高齡化程度達33%。遠高於全國平均14.87%,扶老比則為53.55%,顯示不到2個勞動人口就要扶養1名老人,壓力相當沈重。


1:高齡化程度=該地區65歲以上人口數/該地區總人口數
2:高齡化速度=該地區65歲以上人口之複合成長率
3:扶老比=該地區65歲以上人口數/該地區15-64歲人口數
4:縣市之比較範疇為台澎金馬共25個縣市
5:鄉鎮之比較範疇為台澎金馬共368個鄉鎮市區
資料來源:MIC20108

若比較2010年到2020年高齡化速度,前三名縣市分別是台北縣、高雄市、台北市,鄉鎮市區的部分則是由台北縣的土城市、新莊市、蘆洲市分居全國前三名,這些地方是近年來人口成長相當快速的新興市鎮,目前雖然高齡化程度不高,但人口結構的老化速度相當快。
從高齡化程度、高齡化速度、扶老比的比較提供了全台灣老化趨勢的基本圖像,不過相近的數字並不代表相同的成因與挑戰。以2020年高齡化程度最高的三個縣市看來,第一名台北市是首善之都,資源豐沛,二、三名的嘉義縣、雲林縣都市化程度較低、人口分布相對分散,基礎建設、社會服務網絡也不如台北市完備,尤其扶老比高,顯示有納稅能力的人口比重降低,對於地方財政影響甚大;另外新興市鎮目前的人口結構雖然相對年輕,但老化速度相當快,必須正視未來快速增加的老人人口需求,甚至在都市規劃上從長計議,例如密集城市(compact city)。因此不同地方在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時,解決方案往往也需要因地制宜的配套考量。

近年來「銀髮商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相對地,卻少見公部門對於人口老化將衍生之衝擊,提出中長程的整體策略。高齡化再加上9034問題(依MIC之分析,台灣地區1990年出生的女性,預估將三成無子,四成無孫的問題)所意味的少子化趨勢,勢將陸續在地方財政、產業結構、消費能力、土地利用、社會福利等多方面向引發問題,值得國人關切。
以日本為例,伴隨高齡少子的交互衝擊下,總人口開始減少,影響所及,內需市場日益蕭條→產業技術無人傳承→新興技術吸收力弱化→社會勞動力不足→投資停滯→儲蓄下降→政府財政窘迫→民間景氣低迷→市町村合併→地方鄉鎮的中心市街喪失活力→喪失社會功能的極限村落*持續增加→生育率進一步下降→人口減少的惡性循環於焉展開。
未來10年是台灣因應人口結構惡化的關鍵時期,期望地方與中央政府、部會與部會之間,能捐棄藩籬,早日面對並採取對策,以免持續步入日本之後塵。
備註:極限村落之日文原文為「限界集落」,指65歲以上高齡人口佔總聚落50%以上之地區。這樣的地方基本上已無結婚生子之慶典,農務也幾乎荒廢,是社會功能瀕臨破滅底限的地方。

2010-11-07

馬來西亞網路購物市場概況























中國 加上 Android 將組合出一個什麼樣的遊戲市場?

iPhone 的成功讓全球人注意到手機內容市場, 將不只是賣手機硬體, 給消費者簡單的小遊戲加上通話功能而已, iPhone 可以說是在美國市場大獲全勝,而全世界手機發展成長量最驚人的中國大陸市場,將是下一波決戰的市場,相信不管是Android 或 Ophone 都有機會在中國再造一個 iOS的成功案例,這場廝殺才剛開始,你將扮演什麼角色?

以下為專訪的中英文版:

日前,手機社交遊戲公司木瓜移動(PapayaMobile)宣佈為Anddroid應用開發商提供一套綜合性的遊戲營收解決方案。看來這家位於北京的中國公司,已經把寶押在了擁有具大市場潛力的Android平臺身上。

為此,Pocketgamer記者專門採訪了木瓜移動CEO沈思女士,向其瞭解了該公司的專案進展和未來規劃。下文為訪談內容:

PapayaMobile's CEO shen-si

PapayaMobile's CEO shen-si

木瓜移動平臺對開發商有何幫助?

對許多Android開發商來說,實現遊戲營收一直是個難題,因為Android並不提供自己的應用內置付費功能,而Google Checkout系統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木瓜移動是首個為Android開發商提供多種計費管道的平臺,支援信用卡支付、貝寶交易系統、Google Checkout、運營商計費系統等功能。我們認為這一操作有助於整個遊戲開發社區更好地實現營收,對Android移動圈發展也大有禆益。

木瓜移動如何為手機遊戲解決病毒式行銷問題?

我們的社交性SDK可以提供病毒式行銷功能,比如說資訊訂閱、公告、聊天工具、邀請資訊等,甚至還向協力廠商開發商開放地理定位服務,讓他們的使用者結交新友,並向友人推薦應用和遊戲。

邀請資訊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短信發送,Papaya Fish功能推出第一天就實現了30萬下載量,可見這一策略已經開始奏效。

為什麼選擇立足Android平臺?

專注Android平臺是木瓜移動的一個戰略決策,因為Android是增勢最強的智慧手機平臺。

我們認為Android潛力無限,它是一個開放性平臺,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而且Android具有相對獨立性,並不綁定唯一的手機運營商,許多運營商都持有Android手機。木瓜移動平臺在Android上占穩席位後,我們的業務也會開始向其他相關平臺延伸。

你們是如何說服開發商為木瓜移動平臺開發內容的?

開發商不需要專門針對我們的平臺開發內容,他們只要將木瓜移動的社交性SDK和計費系統整合到現有的應用內容中,就可以開始從中獲益了。

是否認為中國市場是你們最大的發展機遇?

當然。中國的發展機遇讓我們很振奮。不管信不信,中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Android市場,我預測2011年它會超過美國。

我們公司最大的組成部分位於中國,所以我們在當地有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可以跟中國手機設備製造商和運營商進行部署木瓜移動平臺的緊密合作。我們很快就能從中國市場上得到好消息。

可你們大部分用戶不是美國人嗎?

是的,我們在美國有400萬用戶,中國用戶也快達到100萬人了。

3個月前我們開放了自己的SDK,所以發展很迅速,現在已經有超過100款應用和遊戲產品的開發商在跟我們合作,他們帶來了數百萬的用戶。

你們怎麼擴大用戶基數?

以後我們會主要靠平臺而不是自己開發的遊戲來擴大使用者規模,我們致力為開發商創造更好的服務,以便他們吸引更多用戶。這樣我們也能借開發商之手同時增加自己的用戶。

你認為DeNA收購ngmoco一案對這個行業有何重大意義?

我們很敬佩DeNA在日本取得的成就,ngmoco也確實創造了不少令人稱讚的iPhone遊戲,相信它們的結合在美國會取得更大突破。

我認為木瓜移動是從另一方向開拓市場,我們專注Android平臺,採用開放性策略。我們將服務于不同的開發商,滿足開發商的不同需求。

木瓜移動會從手機遊戲的哪個發展趨勢挖掘市場潛力?

跨平臺、開放性、社交性是手機遊戲的未來走向。另外,病毒式行銷也仍將是應用開發商的熱門話題。

木瓜移動將向這些領域拓展,未來還會開放我們平臺的更多基礎服務,不久還將公佈最新專案進展情況。(本文為遊戲/gamerboom.com編譯)


PapayaMobile's Si Shen on why Android and China are a great combination for mobile gaming
Will be the largest Android market in 2011
Product: PapayaMobile news
Developer: PapayaMobile

Mobile social gaming company, PapayaMobile, is betting on the huge potential of Android.

The Beijing-based company recently announced a comprehensive monetisation solution for Android developers.

And, it continues to brace for broad international growth with a focus on China.

We caught up with CEO, Si Shen, to learn more about what PapayaMobile is doing and where it's going.

Pocket Gamer: What does PapayaMobile's platform mean for developers?

Si Shen: Monetisation has been an issue for a lot of Android developers. Android doesn't provide its own in-app purchase and Google Checkout is limited.

Papaya provides the first in-app purchase system on Android with different billing channels for developers including one-click credit card payment, PayPal, Google Checkout, and carrier billing. We think it will facilitate the whole development community to better monetise their applications and benefit the whole Android ecosystem.

How is Papaya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 of virality on mobile?

Papaya's Social SDK provides viral features such as news feeds, notifications, chats, invitations, and even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to thirdparty developers to help their users meet new users and recommend applications and games to their friends.

Invitations could be sent out by emails or SMS, and we've already seen this strategy work when Papaya Fish launched with 30,000 downloads in the first day.

Why only Android?

It is just a strategic decision for Papaya to be focusing on Android, as Android is the fastest growing smartphone platform.

We see the huge potential on Android as it's an open platform that is exploding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roid is also independent of the mobile carriers and many carriers have Android phones. Once Papaya has established its presence on Android, we will start to expand to other relevant platforms.

How are you encouraging developers to create content for your platform?

Developers do not have to create content specifically for our platform. They can use any existing content, integrate Papaya's Social SDK and billing system, and they can start to benefit right away.

Do you see China as your biggest opportunity?

Absolutely. We are very excited about the opportunity in China. Believe it or not, China is already the second largest Android market in the world behind the US and I expect it to become the first place in 2011.

Since a large part of our company is based in China, we have the unique resources to work very closely with the local OEMs and carriers to deploy our platform strategy in China. We will have exciting news for the Chinese market very soon.

Aren't your users are mainly in the US though?

Yes, the majority of our four million users are primarily in the US. We don't count China in this figure however. We're about to hit one million users in China soon.

We're growing fast as we opened our SDKs three months ago and now have the developers of over 100 applications and games working with us. They bring a reach of several million users.

How are you looking to increase your user base?

In future, we will rely on the platform to grow user base rather than our own games. We are working very hard to serve our developers better so that we can help them attract more users. By doing so we increase our own user base at the same time.

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NA-ngmoco deal to the sector?

We really respect what DeNA has done in Japan, and ngmoco has made some amazing mobile games on iPhone too. We believe their combination can make great things happen in the US.

I think Papaya is approaching the market in a different angle though, given our focus on Android and the open strategy. I think we are going to serve different developers or the different developer needs.

What are the future mobile trends Papaya will be tapping into?

Cross-platform, be open, and be social are the future mobile trends. Virality is still going to be the hottest topic for all application developers.

Papaya is going to explore in these areas and will be opening more of our infrastructure in the future. We will have announcement of our new development very soon.

Thanks to Si Shen for her time.

You can find out more about PayapaMobile via its website.